top of page

From: dear.block.chen@gmail.com

To: audiences@solidart.tw

Subject: Re: 親愛的博拉克·陳

Date: Sat 20 Nov 11:00:00 CST 2021

Dear 博拉克·陳:

在開始介紹展覽藝術作品前,如果你需要補充關於區塊鏈與 NFT 的簡單知識,可以先看一下這篇說明

01 LANS-1.jpg

點擊圖片閱讀作品說明

這裡,我用蘭斯·金(Lans King)的這件作品為展覽揭開序幕。來自美國紐約的藝術家把藏有自己藝術家身份資訊的 NFC 晶片膠囊,植入自己的左手裡。如果你的手機有 NFC 掃描功能,便可以掃描膠囊晶片、「認證」他的藝術家身份。這個 [連結] 是藝術家的英文說明及他的左手X光影像。

如果我們在 NFT 市場裡交易的品項不再是藝術品本身,而是抽象的「所有權」概念,那麼真正具有價值的,究竟是藝術品,還是所有權呢?如果多數人是以藝術家的知名度來判斷 NFT 藝術作品的價值,那麼藝術家與作品的分別又是什麼?將藝術家身份上鍊後在植入自己身體的蘭斯,宣稱「I am NFT」,其作品是針對此議題一次十分大擔且激進的反思行動。而在這次展覽裡,蘭斯將與植入手中相同的晶片膠囊,置於一只生物培養皿中,亦代表此作品概念在 NFT 世界裡的人工式的、生物技術(賽柏格式)的複製與繁殖。

02 MARTIN-1.jpg

點擊圖片閱讀作品說明

櫃台後方是來自加拿大的藝術家馬丁.盧卡斯·奧斯塔霍夫斯基(Martin Lukas Ostachowski)的作品,運用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將 NFT 與實體作品進行結合的另類嘗試,不僅能增加與使用者的互動,同時也提升實體藝術品的收藏價值。你可以下載 Artivive 這款 app 觀賞到 AR 效果(Apple Store|Google Play)。

作品〈關於數位錢包的短暫思緒〉,以人們創建數位錢包的「助字詞」(seed phrase)作為創作的題材。設計助字詞的本意是加強錢包的安全性,卻因為人們不小心丟失或遺忘而讓虛擬資產如煙雲般消散。這件作品探究數碼物的存在本質--只有因為人們「相信」(以及後續而來的心靈活動),這樣的虛擬世界才能存在;當人們不再相信時,他們隨時能離線、解除安裝,或是遺忘,將精神投入在其他項目或世界裡。

能源消耗一直是加密貨幣最具爭議的問題。劍橋另類金融中心今年的最新分析指出營運比特幣一年的用電量為 114.2 太瓦,比荷蘭一年的用電量 110.7 太瓦還多 [link]。左邊馬丁的作品〈永動〉便以此為主題,但是藝術家採取一個較為正向的立場:雖然消耗可觀的能源,但加密貨幣的確是實現了虛擬世界亟其需要且夢寐以求的去中心化金融體系,是未來支持各個元字宙網路世界的經濟活動基礎。當然,許多程式設計師正努力開發新的、更為乾淨節能的技術,但至少目前或許還算是值得的交換?

03 YAO-1.jpg

點擊圖片閱讀作品說明

裡面的展間是姚睿蘭的作品〈銅礦、金星、價值技術物〉,同樣探討區塊鏈的能源與自然資源的消耗及價值交換。這件包含錄像、電鍍裝置、磁浮設備、銅礦及晶圓片的大型創作,以「銅」作為主要的創作媒材,進一步探究更為深層內裡的自然資源與現代科技發展之間的關係。維納斯不僅是美神、愛神,在戰爭的意象由雅典娜接收之前,她在蘇美與羅馬時代也象徵對力量(獅子)的掌握與駕馭之力。這些人類情感的切片不僅流傳在銅礦之島,塞普勒斯(Kyprus)上,也蔓延到金星。

相同的情感也顯現在今日的科技發展裡--不論是以國家角色管理礦業開發的國力扶植政策,或是晶圓科技做為「護國神山」的祈望。然而,科技發展作為國家發展主力的背後,也意味著各階層人們身心勞動力的投入、自然環境的成本付出,以此交換國家生產力與產業發展在國際上的價值定位。姚睿蘭以台灣淘金史與金山禮樂鍊銅廠為喻,闡述當技術發展帶給掌握技術的人豐厚利益的同時,卻仍是需要沒有掌握技術的人們共同攤銷成本。

04 CHANG-1.jpg

點擊圖片閱讀作品說明

同樣以銅為材料,張乃仁作品〈$100〉探討貨幣之所以能為貨幣的價值與信用基礎。二次大戰後全球貨幣體系廢除「金本位制」而改採美元本位(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再與美元掛鉤),卻在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為了能寬鬆運用貨幣政策刺激美國經濟,宣佈停止美元與黃金的兌換,開啟 QE 時代。藝術家以銅板複印美元鈔票,漸漸模糊的圖像是價值的稀釋,代表 QE 背後通貨膨脹的隱憂。

加密貨幣該成為法定貨幣嗎?其對現有的貨幣體系又會造成什麼影響?過去研究顯示中國一直是最大的比特幣礦場。如果不談國籍,價格飆升飛漲的加密貨幣會不會成為進入幣圈的無形障礙?薩爾瓦多與古巴是目前僅二承認加密貨幣為法定貨幣的國家,他們的策略是不是值得其他國家借鏡?當貨幣不再是政府的政策工具時,我們是不是更有可能跳脫 QE 背後的發展主義意識形態呢?但同時,我們又該如何抵抗大鯨魚(資本雄厚者)對市場的刻意操作,或是貨幣市場裡的非理性動蕩呢?我用張乃仁的作品提出這些關於加密貨幣未來發展的重要問題。

05 REXY-2.jpg

點擊圖片閱讀作品說明

其實,正因為加密貨幣不與金本位制或是其他法幣及現實物品連結,它才能真正屬於虛擬世界、才能在網路上流通使用而不被外在世界影響。但也因為如此,加密貨幣沒有物價通膨的限制,它的價值多取決於技術(例如能否解決上述的耗能問題)、相配合的商業項目或計畫方案,更多則是技術分析面的投資趨勢,或是關鍵意見領袖的推薦與大鯨魚們的交易動向。加上熱錢的湧入、新興傳媒科技發展,以及公開透明的開源精神等因素,讓幣圈投資訊息的數量與流通速度、相關技術的變革,以及各貨幣的漲勢跌勢,是一般產業的好幾倍。「幣圈一天,人間十年」是幣鏈投資圈裡常聽到的著名諺語。曾慶強的新作〈Sugar High〉即以此為主題,伴隨著警惕意味,探討人們非理性的情感投入在如此開放易變的金融體系裡所帶來的影響。

06 KEVIN-1.jpg

點擊圖片閱讀作品說明

並不是所有加密貨幣的漲跌都如此巨大,其中的「穩定幣」(stablecoin)便如其名,相對穩定、漲跌幅不大。它們被設計成模擬美元或歐元這些法定貨幣,不僅方便加密貨幣與法幣之間的兌換,還能降低兌換成本、平緩加密貨幣的波動,並且作為資金停泊與避險的仲介。目前最受歡迎、市佔率最高的穩定幣是 USDT 與 USDC,都是與美元掛勾的穩定幣,正如同目前由美元主導的全球貨幣體系。

 

這並不是巧合:在現實世界中,貨幣的價值、被信任的程度,往往取決於發行該貨幣(替該貨幣作擔保)的國家實力。而不可諱言,美國被認為是當今國力最強的國家;人們不僅願意相信美元的價值,也願意仰賴它的實力穩定區域安全。著名的加密藝術家凱文·艾伯許(Kevin Abosch)為這次在台灣的展覽所創作的最新作品〈六項保證〉,便體現了這個國際現實。正因為有了美國的擔保,台灣才能擁有後續四十年來的經濟發展與民主社會,代價則是美國文化及美式生活觀與價值觀的巨大影響。

07 WANG-1.jpg

點擊圖片閱讀作品說明

如果「貨幣」是因為人們相信一個超越個人的集體力量而才有功能的共和精神產物,那麼同樣地,「國族」不也如此?王新仁的〈明日的路徑〉分別以台灣草屯、蘇澳、花蓮、車城四地地景為基礎,投射出動態演化的想像。正如同貨幣與數碼物,疆域、土地、國族、邊境,本來就不具有永恆不變的特性,其存在亦有賴於眾人的相信及信仰。

 

我們還可以再聊聊 NFT 藝術作品的技術性質。你或許已經發現,簡單翻拍高價位的實體藝術作品並不一定能在 NFT 市場裡獲得青睞。能呼應 NFT 文化、把玩新技術的作品反而更容易受到注目。衍生藝術(generative art)便是近期加密藝術創作的熱門技術;此類的作品通常不是長時間的敘事錄像,也不再是簡單的循環動畫,而是更小巧精緻、能自身變化發展或是與網路使用者互動的動態檔案。王新仁的〈明日的路徑〉便是足具 NFT 藝術特色的衍生藝術創作作品。

09 MARTIN-1.jpg

點擊圖片閱讀作品說明

轉角之後,是馬丁同樣以 AR 進行創作的系列作品〈加密身份〉,探討區塊鏈上使用者身份的偽匿名性。區塊鏈為了確保每一筆交易資料不會被造假,讓每一位交易人都擁有一個無法被仿造的「數位簽章」(digital signature)。這個數位簽章是由一組「私鑰」組成,並且可以與另一組「公鑰」一起驗證每一筆交易的正確性。這是「加密」的原意,而不是為了使用者的匿名。事實上,由於每一筆交易都是公開透明,透過比對多筆交易紀錄資料,我們可能不難發現某個錢包的持用者或機構的現實身份。

10 LOLOLOL-1.jpg

點擊圖片閱讀作品說明

同樣著墨於加密貨幣的「加密」特性,lololol 的新作〈修息〉創作構思來自於全球疫情時期,呼吸空間受限制的身體感知。作品中匯集了各種數位呼吸檔案,並轉換成編碼與實體顯示器的振動頻率互相交集,希望藉此混合一種通用 的「調息」方式,重新練習呼吸。儘管因為疫情的影響,人們於是投注大量精神時間在虛擬世界裡,但這些數位活動背後都是經過數字加密編碼後眾人的原始情感、欲念、需求、價值、願望與期許。想想,這些人性情感其實正是元宇宙的開端。

11 LIN-1.jpg

點擊圖片閱讀作品說明

我們還有樓上的展區呢!小心,轉角的地方別撞倒〈Sugar High〉了。上樓之前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你知道目前區塊鏈上有幾種加密貨幣呢?根據 statista.com 的調查,截至2021年11月,已經有超過7500多種。你有想過嗎?那些被人戲稱為垃圾幣的低價幣,是在什麼樣的心情底下被鑄造出來呢?是初嘗新事物的雀躍興奮?開展新計畫項目的殷殷期盼?還是覬覦他人錢財的機巧詐偽呢?林怡君的作品〈搭訕的理由(加密貨幣版)〉,便是思考對於消費行為的情感需求與儀式性,以抒情的方式,將這些低價幣與最主流的比特幣之間的差距轉化為腳步步伐,邀請觀眾循步漸進加密貨幣複雜的情感世界裡。

12 LEE-1.jpg

點擊圖片閱讀作品說明

最後,是樓上李紫彤與孫詠怡的作品〈岔經濟()〉。「如何購買/擁有/採掘一毫升的南海?」 台灣藝術家李紫彤與香港藝術家孫詠怡共同提出了這個懸問,以此來探索「所有權」概念所牽涉的各式物質與制度議題。2020年12月,他們在台灣文化實驗場的展覽中發展初版〈岔經濟()〉計畫,邀請了政策制定者、海洋學學者、開源社群的推廣人、環境保護與原住民權益的倡議者與我們共組「另類議會」,在這個議會中,他們討論南海的所有權問題,接著針對討論結果,簽署合約、執行拍賣、並部署根據合約結果所構成的程式碼。而第二版的〈岔經濟()〉,兩位藝術家則將「另類議會」決議共同持有的每一毫升「南海」製成區塊鏈上的 NFT,藉由區塊鏈去中心經濟與安那其的特質,開發「擁有權」背後更深的政治意義。你可以在這個 [連結] 買到這一毫升南海海水的 NFT 所有權。

大概是這樣。親愛的博拉克·陳,你喜歡這個展嗎?透過這十組系列作品,你是不是能感受到我對你的矛盾情感與深切期盼呢?下樓前,不妨來欄桿處再眺望一下展場,回想一下那些議題,關於價值交換、能源消耗、所有權概念的變化、貨幣的符號力量、狂熱的金融遊戲⋯等等。告訴我,你對於未來有什麼樣的想像呢?「泡沫化」應該是個假議題,不是嗎?縱使比特幣明天歸零,我想也不致於對當前投資者們的基本生活造成太大影響吧?其實,我更感興趣的是未來一個更為乾淨節能的加密貨幣技術的可能性,以及這樣的技術對現今的經濟體制與金融價值觀帶來深刻變化的可能,就如同它已經稍微鬆動了我們對於所有權的想像。技術從來就不是中性;不僅技術發明的背後必定存在著意圖與目的,技術的發展方向也必定受人們的期許與所相信的價值而影響。親愛的博拉克·陳,你相信什麼樣的價值,又相信著什麼屬於我們的未來呢?

Sincerely yours,

《親愛的博拉克·陳》

> 第一封信 <link>

bottom of page